“靡不有初,鮮克有終”,這是中華文化穿越三千年歷史煙塵的莊嚴提醒,提醒人們:只有不改初心,不忘來路,不亂去向才能善始善終。
“靡不有初,鮮克有終”,這句話出自《詩經·大雅·蕩》!对娊洝,作為中國最古老的第一部詩歌總集,是中國語言藝術的典范!懊也挥谐,鮮克有終”,“靡”的意思是無;“初”的意思是始;“鮮”的意思是少;“克”的意思是能。
總結起來就是是說,做事、為人、做官、為政,沒有不能好好開頭的,卻少見能有好好到頭的。這句話是提醒人們,善始容易、善終不易,虎頭不難、蛇尾常見。
老天生下眾民,本性都是善的;出生以后受到社會各種誘惑與污染,很少有人能夠以善道自終。在儒家經典《論語》中也有同樣的觀點,其中記載子夏之語說:“有始有卒者,其惟圣人乎!”能夠終始如一,持之以恒,只有圣人才能做到。
這個觀點在道家思想中也可以見到類似的表述。如《道德經》第六十四章說:“民之從事,常于幾成而敗之。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!比藗冏鐾诳煲晒r失敗了,能始終如一,持之以恒、慎終如始,事情就不會失敗。成語“功成垂敗”就出自這里。
在古人看來,“立身行道,終始若一”,是人世間最難做到的一件事,所以在一些重要場合,君臣、上下、朋友之間常用此語相互告誡。古人也常將這類警語刻在盤盂幾杖上,為的是在進退俯仰之間常能觀覽以自警。如《大學》第三章:“湯之《盤銘》曰:‘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!边@里的盤銘就是商湯刻在器皿上警醒自己的箴言。用現在的話說,“靡不有初,鮮克有終”也就是一句“座右銘”。
有一個良好的開端,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,可是人們在很多時候,卻因為日后環境的變換、享樂的誘惑、成就的獲得、地位的升遷等原因,而忘記初心,改變初衷。因此,有了良好的開端,卻未必能有良好的結局。其中的關鍵之處就在于沒有將“善道”堅持下去。
比如司馬光在《資治通鑒》中評論唐玄宗說:“明皇之始欲為治,能自刻厲節儉如此。晚節猶以奢敗。甚哉!奢靡之易以溺人也。詩云‘靡不有初,鮮克有終’,可不慎哉!”
正如古代典籍《韓詩外傳》中所說的:“官怠于有成,病加于小愈,禍生于懈惰,孝衰于妻子!惫僮龅么罅,形成驕奢盈滿之習,就可能怠慢法紀;大病稍愈而誤以為痊愈,不繼續治療,反而會使病情加重;太平日子過久,養成松懈懶惰的毛病,就可能發生意外的禍患;即使是孝子,有了妻子兒女后,對父母的孝心也可能衰減。所以不忘初心是多么的重要,不然誤入歧途,卻不自知,豈不悲哉!
所以“靡不有初,鮮克有終”,就是中國文化以詩意地語言在向人們訴說:一以貫之,是一種態度;持之以恒,是一種能力;善始善終,是一種責任;金聲玉振,是一種境界。